【江南师政】武湛君:以科技为笔,绘育人华章

发布日期:2025-10-21  文:纤维工程与装备技术学院 武湛君  来源:党委教师工作部

2010年,武湛君老师怀着将工程实践与前沿科研深度融合的理想,秉持培养新一代科技领军人才的初心投身高等教育,开启了教学、科研与社会服务协同并进的新征程。他始终以“为行业育英才,为国家铸重器”为使命,用二十余载的工程积淀与创新精神,书写着一名高校教师的担当。

一、以科技为笔,深耕教学创新

“课堂是点燃学生创新火种的第一阵地。”这是武湛君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。武老师始终将教学视为立身之本,把课堂当作“点火台”。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,他尝试以“理论-实践-前沿”的三维融合为特色,探索“案例驱动+项目沉浸”教学模式。为解决传统工科课堂“抽象化”难题,他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的真实案例拆解成多个教学模块,引导学生“带着问题学”, 让学生在数字孪生场景中触摸工程脉搏。

这些努力逐渐结出硕果:2016年,《结构健康监测技术》获评省精品资源共享课;2019年,武湛君老师牵头完成的“智能建造人才阶梯式培养体系”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;2022年带领团队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;2024年荣获“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”。

二、以工程为舟,践行立德树人

“工程师的品格比技术更值得塑造。”武老师始终强调“学术伦理与工程伦理并重”。他创立“知行论坛”,邀请院士、大国工匠、海外学者与学生对话,用钱七虎院士“十年磨一盾”的故事诠释坚守,用“天眼”团队的攻坚历程解读家国情怀。2018级一名学生因科研压力陷入焦虑,武老师陪他在操场夜跑谈心,协调心理专家介入,最终帮助他重拾信心。

在团队建设中,武老师探索“双导师制”,为每位青年教师和研究生配备校企双导师,与“大院大所”共建联合培养基地。团队“严谨、协同、突破”的六字箴言,见证了青年教师和学生的成长。当青年教师独立走上自己的教学和科研道路,当学生在自己的职业领域发光发热,是他最欣慰的时刻。

三、以创新为桥,赋能产业升级

“科研要顶天立地,既追学术前沿,更解产业痛点。”这是武湛君老师带领团队的信条。团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在结构健康监测、新型复合材料等领域不断突破。其主持研发的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在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成功应用,使维护成本降低40%;牵头制定的《海洋工程复合材料腐蚀防护标准》被纳入国家能源局技术规范,为行业树立了新标杆。

2015年,武老师牵头成立“基础设施智慧运维产学研联盟”,汇聚23家企事业单位,累计为大连港、沈飞集团等解决技术难题58项。2023年与国外企业合作的项目成为“一带一路”绿色基建标杆工程。武老师表示,希望团队的科研成果能够始终带着泥土芬芳,真正实现从实验室到工程现场的零距离跨越。科学研究的价值正在于用技术守护山河安澜。

武湛君老师做交流(一)

武湛君老师做交流(二)

(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获取)

阅读(

编辑:于乐

技术支持: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:JW备170083

地址: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

邮编:214122

联系电话:0510-85326517

服务邮箱:xck@jiangnan.edu.cn

Baidu
map